

眼前是一段发黄的视频剪辑,把我们的记忆带回1994年的那个春天。视频里是一段揭幕仪式,主持人念出了一连串参会嘉宾名单:上海市化工局副局长许秋棠、上海市劳动局锅炉处杨海潮、上海市化工局设备处副处长侯水岐、上海市化工局压力容器检验站站长陈志元……“今天我们大家在这里齐聚一堂,为‘上海市化工局压力容器检验站’揭牌!”主持人话音刚落,现场掌声雷动。
这一幕揭开了集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对特种设备规范化使用、合法检验检测的序幕,也是集团下属生产企业将特种设备纳入规范管理,确保合法、安全使用的开端。
上海市化工局压力容器检验站就是集团生产型企业设备管理员口口相传的“压站”,也就是现在的“上海化学工业检验检测有限公司”。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87年的“上海市化工局压力容器监测站”,当时是事业单位,15名技术人员承担着整个化工局内各企业的压力容器普查和检验工作。80年代的上海化工,欣欣向荣。上海一方面以成为国际大都市为发展目标,一方面又是中国最重要的石油化工产业基地之一,对化工设备安全的要求没有最严,只有更严。“压站”人身负神圣使命,为化工企业保驾护航。
为进一步规范压力容器的设备使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在1982年国务院颁布的《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的基础上,劳动部于1993年10月出台了《锅炉压力容器检验单位监督考核办法》,由劳动行政部门对压力容器的检验单位进行资格认可和监督考核。1994年5月,上海市劳动局签发审批意见,批准化工局检验站取得压力容器检验机构资质,金灿灿的黄铜招牌底下标注着劳动部注册号:F94092306。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揭牌仪式。当年,15名技术人员完成压力容器检验1832台,实现营收60余万元。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从我们的指尖流逝。进入新世纪后,“压站”依据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要求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 “上海化学工业压力容器检验有限公司”。时年为2004年,检验检测人员减少为11人。在国家对特种设备监管日益加强的背景下,除了压力容器检验,“压站”还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压力管道进行监管。当年,“压站”完成压力容器检验1677台,压力管道监管22公里,营收创利245万元。
就在“压站”意气奋发,准备大展拳脚之际,中国东北部发生了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的连环爆炸事故——松花江被严重污染,其下游的哈尔滨因此停水4天。这只是一个局部事件,但其影响无疑是广泛和全局性的,它促使更多城市重新考虑化工发展和城市安全之间的关系,其中就包括特大型城市上海。经多方研究,上海正式启动化工搬迁计划,作为配套服务型企业的“压站”也开始面临生存考验——随着装置的关停并转,压力容器年检验量从高峰期的近二千台减少到现在的三四百台,业务量的滑坡可想而知。
在集团的坚强领导下,上海化工在华丽转身,与其配套的服务业也在产业结构和功能提升方面下足功夫,对业务进行选择和发展,充分融合行业特点,做好生产装置安全运行的润滑剂,实现创新转型。2008年,“压站”取得防雷装置检测资格;2009年,“压站”开拓安全阀校验业务;2014年,吴泾化工厂计量团队整体平移到“压站”,“压站”正式更名为“上海化学工业检验检测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化检”。在此基础上,“上海化检”取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甲类资质、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甲级资质、计量校准实验室CNAS认可证书、能效装置计量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授权证书、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CMA证书等等一系列资质认定,向上海化工行业的综合检验检测机构迈进,产值也从2004年的二百多万元发展到2021年的近四千万元。为积极配合集团实现“一个华谊,全国业务”的发展目标, “上海化检”走出上海,先后在江苏、安徽、广西、内蒙古等地开展检验检测服务,2021年更是在广西钦州设立检测基地,更好地服务集团重点工程项目,确保安全生产。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保护国家财产,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是“上海化检“始终坚守的责任。从“创业”到“创新”再到“创优”,三十多年来,“上海化检”凭借敢于顺应潮流攀高峰的朝气、勇于开拓实践闯新路的锐气,一步步从“做好生产基础”走向“以服务为灵魂”,不断求索,在新时代传承和续写新的篇章。